魏氏面塑“触网”潮起来!网友:安阳非遗“手办”,洋瑟瑟!

新的一年深入基层

编者注:

今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今年春节的热词之一。新灵感激发新创造、新场景带动新消费、新国潮引领新时尚……如今,安阳市众多非遗项目正通过创意转化、创新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绽放出非遗辉煌。时代。即日起,《安阳日报》推出《非遗寻“新”》系列报道,惠及广大读者。

ff1a63884c074efbb556ac96c904e8c3~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7701251&x-signature=7b4lwWn9ZjK0H%2F3iTE%2BxF0te%2FKM%3D 魏洪刚抖音平台直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新”

“+网课”:面塑“触网”走红

安阳传媒记者李珊文/图

“大家好,魏氏捏面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西游记》师徒四人的捏面技艺。” 1月14日,“面人味”网课在抖音直播间开课。

面对直播镜头,河南安阳魏氏面团雕塑传承人魏洪刚拿起面团,在手中揉、揉、揉、滚了好几遍,然后用刀灵巧地点着,切割、雕刻和刻划以塑造身体、手、头和面团的形状。然后戴上发饰和衣服,不一会儿,唐僧的艺术形象就塑造出来了。

面塑来自街头,保留着最原始的民间特色。然而,这种街头文化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难。

“不传承就不行,不改变就不行。”魏洪刚说,2013年,他主动“触碰互联网”,注册了一个名为“面人味”的微信公众号,将面塑技艺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公众号,让人们了解非遗文化。遗产“飞”进寻常百姓家,融入现代生活。

过去,刀是揉面雕塑的工具,而现在,补光灯、手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标配”。通过微信平台,网友们看到了非遗之美,纷纷想把可爱逼真的关公、丙墩墩、排大行、芈月带回家。

“很多网友加我为好友,或者在留言板上留言询问价格。一些中小学邀请我现场表演,把面塑技艺‘搬’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 ”魏洪刚说,“网络首秀”给他带来了大量流量,他从需求端开始经营“面仁味”淘宝店。他还稍微改进了面团比例,开发了各种规格的小包装。面团的外包装袋上还印有二维码,网友可以扫码观看面团成型的视频,“面仁味”。 “现在是一个三冠商店。

如今,直播、短视频蓬勃发展,魏洪刚转向抖音、快手平台,以“非遗+在线课程”的形式普及非遗知识,圈粉无数。

2019年暑假,魏红刚走进抖音直播间,在“云”里做了个鬼脸。短短一个小时的直播,一边是百年非遗技艺和拳术,一边是直播间里轮流转发、评论、点赞的粉丝。新旧之间,53岁的“脸男伟”成为网红后,面塑也成为了潮流产品。

“原来面塑也可以这么潮流啊!”魏洪刚表示,面塑“触动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更加时尚、大众化。四年来,他在抖音上发布了500多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600万次。

蛇年春节将至,魏洪刚制作的丝丝如意蛇等新款式将在市人民公园新年民俗展上亮相。当然,他也要拍短视频来为自己背书。

魏洪刚从8岁起就跟着祖父学习面塑。他是第四代继承人。如何继承和发展魏红刚的面雕,魏洪刚创新了很多“技术”:开发定制面雕;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览、演出;规范网课。在他看来,面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

魏氏面团雕塑

魏氏面塑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已由家族传承至目前第四代传承人。面塑用料考究,有特制粉末、食用色素、蜂蜜等,作品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长期保存和欣赏。 《八仙渡海》、《福禄寿》、《桃花会》、《龙凤呈祥》等组合面雕是魏氏面雕的代表作。

(来源:安阳传媒《安阳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