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亚文化为何兴起,又将走向何方?

0472309c55e246febe30ee8585357aa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qN0%2Fpa5whNlkt92suYEz3PEYIuY%3D 近日,涉及肖战粉丝的AO3事件登上各大媒体平台热搜榜,“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派系之争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其实,无论是“粉丝文化”、“同人文化”,还是近年来爆发的“二次元文化”、“佛系文化”、“抱怨文化”,都是亚文化形式。主流文化的姿态崛起,流行起来。时而与主流文化激烈争夺话语权,时而低调融入主流文化。自诞生以来,亚文化就如烈火中绽放的花朵,充满魔力,令人着迷。

那么这些亚文化为何会出现,其背后的根本动机是什么?

457f8e74976f4d6d9dd05c5be86b98c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PK1Ts67FlAc4DKsA1FMyZNdRnJc%3D

什么是亚文化?

亚文化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顿·戈登于1947年提出,现已成为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并具有主要影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地域等不同社会因素而形成的差异化文化。

5daa1a221e634e8cb2a60d6515912f9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2brfJ3tj%2FAqwBS0rpcY1yuMYnzU%3D 所谓亚文化,就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文化”;相对于“中心文化”而言的“边缘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文化形态。

e44fa869c3684829b186fa04c48e4b4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vp6xBqjbiGcG05MEeq%2BsQXdxDFI%3D 亚文化是处于从属结构地位的群体响应主导意义系统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方式;它表明从属群体试图解决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更广泛的各种结构性矛盾所产生的问题。 —— 加拿大社会学家布莱克

这里,布莱克所指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阶级、种族、性别、性取向等多个方面。

180003da02ac4de1958119c134308b3a~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2hR5yPUw5%2Fh6w2ji%2BjbqYMgnEBI%3D 亚文化虽然依附于主流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存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单一文化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亚文化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获得更多话语权。按照这个逻辑,昨天的亚文化可能会成为今天的主流文化。

历史上曾红极一时的亚文化

亚文化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 “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与精英群体格格不入的“流浪者亚文化”。 19世纪,全球出现移民热潮,各种形式的移民亚文化出现。 “偏差与犯罪”、“帮派冲突”、“流连街角”都是典型的移民亚文化。

067107b787d94735b522d40811ef3cd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imgTdBMYCHoyL9sZKG%2FiFGueUfM%3D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摩登派、泰迪男孩、朋克、垮掉派是当时具有鲜明特色的亚文化。

4ee6a16b21744bb7987b36a9d94004a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BkyDMwE8y3oUwJ%2BUUsPxRsPaFbM%3D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嬉皮士、华丽摇滚乐手和垃圾摇滚乐手等亚文化出现。

0936534d479f4094afd430a82210fb90~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1ln7nt6hOndCXw6vH%2F08Rlx3zKE%3D 此后,重金属音乐(metal list)、骑车人(bikers)、怪胎文化(the Freak Culture)等亚文化长期保持流行。

11fc75f87bb045a89446fff5a7f1b5b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YVFHt9%2FmikU7WPuesAY%2BB0m3opI%3D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但传统亚文化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特征,即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反对突出风格和政治阻力等形式。不满和挑战。结果,传统亚文化被赋予了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义。

盘点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亚文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拉开序幕,全球化的浪潮给我国带来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化思潮,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不同的花朵。 —— 第六期起,1970年代的“知情亚文化”,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追星族和迪斯科,小资,愤青,街头涂鸦,漫画迷,19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韩国”和“哈里”世纪。 “超女”、“快男”,再到近年来势头强劲的“饭圈文化”、“二次元文化”、“二次元文化”、“抱怨文化”……各种亚文化形态层出不穷。像文化地标一样点缀在社会的发展中。大道上,仿佛海浪不断拍打着社会生活的礁石,一次次与主流文化和价值形态争夺话语空间。

下面我们盘点一下目前有一定知名度和受众的亚文化形态:

1、饭圈文化

近年来,以追星为核心特征的“饭圈文化”十分盛行。 “粉丝圈”是粉丝对其所属追星团体的统称。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港台剧在内地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追星热潮,但饭圈文化真正开始形成是在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播出之后。李宇春、周笔畅等人自发组成了团体。他们不再局限于喜欢明星,而是积极开展大型应援活动。他们调动的社会资源不可低估。

cac7e71f87d148c68231b4af9bb3fc9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5almSg6OjCDCzsdnLL%2BW1p0H5Gk%3D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大网络视频平台通过《偶像练习生》 《创造101》等网络选秀节目吸引了无数粉丝。

a9b9f6c8bccb4be88139f7e3b2de938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lq3QuwBO48FraoW0a02IXK6yxZg%3D 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让粉丝不再是被动的“收藏者”,而是造星活动的参与者。在追星路上,无论是筹集资金支持,还是团队分工,粉丝都展现出了极致的表现。拥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他们,时而扮演理性的“安利天使”,在网络上表达对偶像的喜爱,时而化身愤怒的激进分子,在微博上疯狂点赞话题……这也形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饭圈文化。

2c4c45a1850c430682f3e894a2d3de4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P8t8aNV%2F9X3igxgoO5ieS0NOYG4%3D“饭圈文化”的亚文化形态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圈、歌星圈,还不断拓展到体育圈、模特圈、相声圈。就连在相声剧场工作多年的郭德纲,看到长长荧光棒的场景,也忍不住感叹。 “现在的相声与创作关系不大,卖的是个人魅力。”

1cb496422c2347feb813d3e11f533d5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p2TrgXj2kZxW46EIpa4tvadysoQ%3D虽然粉丝在“饭圈文化”下也会进行一系列非理性行为,但总体而言,近年来粉丝的行为已经变得有组织化、规律化、程序化,特别是随着粉丝逐渐将追星与公益结合起来,外界世界对“饭圈”的认知也在慢慢改变。

497f041716e74e16aff94258b12ae6a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COxzs2BUWFagOcO8eCR4zgSPlYg%3D

2、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一词源自日语,指以漫画、二维动画、电子游戏等媒体形式展示的虚拟角色和世界。由于这些作品是“扁平”的,所以被称为“二次元”。维度”,与“三维”相对,“三维”是我们生活的三维现实世界。

edcd622d1c934ac1b17bb84153ec589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HzU3HZjYYlnyOv3x6YHeoDuugdA%3D

随着网络的深入,“二次元”文化在我国吸引了大量受众并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我国当代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与其他亚文化一样,“二次元”文化也反映了这一群体的心理和情感诉求。通过将其与现实世界分离,“二维”世界成为人类想象的审美世界,人们可以暂时忘记现实的烦恼,找到精神的慰藉。

246367245bc2439387a693425579442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sktWWGhYInGN1OObaXbx%2Bft0cxQ%3D 比如日本16岁的“二次元”少女初音未来和中国15岁的“二次元”少女洛天依都是完全虚拟的偶像,但这些“二次元”偶像有巨大的粉丝吸引力。洛天依在北京五棵松体育场举办的演唱会,票价虽涨到千元,但依然座无虚席,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626128e7ec054146921b327c00d2479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PZ%2F%2F9J3bAlKBDT0jZTr1iuPhJoY%3D3, 佛教文化

与“饭圈文化”、“二次元文化”相比,在我国诞生的“佛教文化”起源相对较晚,直到2017年底才悄然流行。在此之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亚文化理念,比如“小佛文化”。 《缺星》、《丧文化》、《毒鸡汤》等

b50e7466b48c49eb8e6dbf19c811fa2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1roncSQEn8aMiXrrxAPXJL%2BL%2Bec%3D “佛系青年”的自画像是这样的—— 他们穿着僧袍,坐在莲花台上,左右写着“佛”两个大字。青年神情平和淡然,眉宇间却隐藏着什么。嘲笑和戏谑。

gn.toutiaoimg.com/pgc-image/75d4d0eac76e48579d291ade917abf5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9LZssmqgfLJ1%2BspOvF2mrv%2BF7ds%3D” alt=”75d4d0eac76e48579d291ade917abf5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9LZssmqgfLJ1%2BspOvF2mrv%2BF7ds%3D” />佛系文化以淡然处世、不争不抢为标签,将佛教理论中无欲无求的宗教主张进行加工和修饰并引用到自己身上,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族群的形成与当今经济飞速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息息相关。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相对固化,社会底层通往上层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从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寄生虫》就可以看到这种社会趋势。
9614a8213ec14e73904a5147d973e82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Q8DXFS%2Fm%2BwlOj3Syl8fISPxbjeY%3D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已经不是越努力越幸运,他们对生活越来越感到无望,“当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的时候,顺便也为你关上了一道窗”“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轻松”……所谓“佛系”实则是在生活重压下的一种自嘲与调侃,以获得精神层面的片刻宁静。但由于“佛系”文化偏重负面情绪的宣泄,容易引发集体式沉沦,从而消解了社会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主流思想。
7b5f87665a53490a9cd13ac6b6be0e9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0nZauo07VwZAgCjs0Oj7RENJPt0%3D

我国亚文化群体特征与风格解读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亚文化与消费主义不断融合、相互相应,使得亚文化不再是对主流文化与支配阶级的抵抗,而成为媒体、时尚等行业共同影响和建构的产物,同时也呈现出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f62c6e0c71204b9faf16ee5f3b9128f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BGtZ5rKP1Dw%2BZ%2B%2FXip5bymCbP54%3D1、最时代的特征鲜明,反应社会发展状况
时代不同,存在与社会上的亚文化也会有所区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文化其实是随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此亚文化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客观来看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过程,但是在某一具体的时期都能够突出其时代特征。
41a25a756cb94af59cd07c05a923e89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GDTFAeFYRS%2FN38wdvYtRsrsY0CY%3D每一种亚文化都是一段独特“时期’的一种表征是对特殊情境的一种具体回应。
例如,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麦卡锡主义盛行,国内物欲横流,但精神层面却极度匮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催生了“垮掉的一代”的青年群体。
ff4a294e91f241afae6e5c8f8eb977b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sLyc95ld%2BNUi7xckck%2Fdwo2nPvs%3D在日本兴起的“蛰居族”,则是由于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习惯于以逃避的方式面对问题。秉持着“逃避可耻但是有用”,拒绝工作、拒绝社交,过着深居简出的“蛰居”生活。这些亚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社会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等密不可分。
c56a6c01ff474acf94cf7ba41d5f17a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k5f%2Fc0o2oDq46PmA4yKxpYnwMb8%3D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国人的自我意识也随之全面觉醒,他们对某种文化形态的选择,充分建立在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愉悦的基础之上,“二次元文化”“饭圈文化”因其满足了部分人的情感需求而得到发展壮大。
eca1969812444ed99f9d8cc920f731c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rXehpy1fm8kNHjG9DJBUpoD3Xxk%3D2、风格界限模糊,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亚文化产生之初带有明显的阶级、阶层、年龄、种族标志,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亚文化之间的这种明显标志性开始消融,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1f018ddd5076465ca5391b607f693f4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0Ij2e%2Bs7cqumCj7%2Btru%2FW5%2FA2K4%3D
当今的亚文化不再像过去“朋克文化”“无赖青年”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484aa612010b4bce9676ea1b63d33ad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t2VSwIxoMZ5NvXJu4s0JgZwfiSc%3D
不同亚文化族群内部的成员不再只归属于某一种特定的亚文化群体中,而是同时归属于多种亚文化族群之中,且经常性地发生改变。一个人既可以是“二次元文化”中的“御宅男/女”,也可以是混迹在“饭圈文化”中的狂热粉丝。
df9495d788404f7fad72cddee0f0186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PjQhs8iF1jix%2BqiYrb7xsMmf%2Fx0%3D在这样的亚文化背景之下,允许亚文化族群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另外一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亚文化族群。与过去相比,当今的亚文化族群之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有所增强,人们可以依据随时变动的兴趣爱好或消费方式进入某一种亚文化族群,以满足他们当下的情感需求。
3、摆脱时空限制,活动隐蔽性强
过去曾大为盛行的亚文化,无论是朋克文化、雷鬼文化大多以成员同时在场为前提,例如雷鬼乐迷的活动场所通常在黑人俱乐部或一些特定的舞厅。但在当今网络普及的时代,亚文化群体完全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和沟通。
ad9092c91a684ec0a70caef79e97dcd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MII21cJp%2Fh%2Bsw8eHCicMW2Ga9WA%3D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弹幕视频,观看视频时,无论是几年前或是一分钟以前的弹幕都同时出现在视频上,这种观看跨越了时间性,仿佛所有人都在同时观看,并且在热烈讨论;空间的跨越主要体现在当下流行的直播文化上,直播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仿佛共处一室般与主播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主播可以随时抓取观者的问题进行实时的回答。
19e6bbaf48cf4626b8e4e1c5cad30d4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6Vq%2FnLZrXrLi5LrKQWanRsZDN4Q%3D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亚文化突破了时空界限的同时,也使得亚文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亚文化的文化活动内容难以被非亚文化群体成员感知和认识。在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亚文化活动主要媒介的背景下,亚文化群体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及其所使用的语言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这使得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b6d71d73867d4ea4865af38966255d5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2BFJ1UWHVmAwM0%2BzSYw8aO9xWizc%3D例如“二次元”亚文化传播主要平台Bilibili(B站)中,部分内容只对其网站会员开放,而若想成为会员,必须通过考试,题目正是部分人热衷的二次元文化相关内容。对于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看懂考题恐怕都很困难,更不要说通过考试成为会员了。
4、抵抗性相对弱化,娱乐性与消费性特征凸显
亚文化产生指出,“抵抗”就成为其典型特征。所谓抵抗就是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偏离、冲突、对抗,甚至是颠覆的过程。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亚文化中的“抵抗”意味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的增强。尤其是在当前消费经济时代,商业活动融入亚文化之中,消解了过去亚文化中的抵抗精神,它们不再积极对抗现有的政治体系,反抗意识不再如从前那样明显。
6fa3ea86b94147089270db29dcd0d67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vZXFZZRK%2Fd4TaK0SlzbDCc9IfAU%3D互联网普及的当下,亚文化更多是一种“放逐意义的狂欢原有的强烈震惊力萎缩成花哨浅薄的时尚,它藉以哗众取宠的实验性和超脱感也日益琐碎无聊”。现如今,娱乐已经变成了亚文化目的本身。
34af0879490141238883726392b4bed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sHi35uY73gi44d%2BhP4ET3JPw59Y%3D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文化随着兴起。而当今盛行的亚文化也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连,无论处于“饭圈文化”还是“同人文化”的群体中,几乎都曾有过为自己喜爱的亚文化进行消费的行为,从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到为明星“应援”,都是一种消费行为,其中不乏超越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花大价钱为明星购买礼物。事实上,这些亚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用金钱换取等价商品的范畴,而是成为一种表达自我和渴求认同的途径。
f66d2856ada04e2a9c2c13e42626135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TULP9lDfZ2du03T0WJ71p778lnA%3D

亚文化缘何兴起?

不同的亚文化在形成与产生的原因上也有所不同,但纵观一个时代萌生的亚文化族群,其产生机理都有一定相似性。那么,当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饭圈文化”“佛系文化”“弹幕文化”等亚文化形态,其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动因又是什么呢?
1、社会经济结构内生性矛盾催生亚文化产生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争端升级、地缘政治关系紧张、金融压力和波动风险显现,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长乏力的波动期,全球多数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国家所承担的压力,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同样也会承担,毕业、就业、购房、育儿等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而大多数人对于来自生活的压力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孤独感和无力感,我们渺小得不过这宇宙万物间的一粒尘埃,这些脆弱敏感的心理反应,让人们在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
6de6feec497a4646818d7a18a5934c6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CDi2Zxr7XmhfHJf8xUH2T1fXP7g%3D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免让人深感迷茫和无力,一味地努力也不一定能够换来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正能量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虚无且不真实,这时人们倾向于借助亚文化找到情绪的突破口和情感的寄托,从而让自身的这种无力和无望获得共鸣和释放。
d6df5618786f409d8897d744626ffc4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p2mhyCyyxahj0AX%2FEMf3TGGM%2BaM%3D亚文化可以看作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情绪表达的“突破口”和“自我再创造”的方式。在亚文化的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丢掉现实世界中的包袱,承担一个全新的角色,从而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满足感。
711ca1fe28cc48d0a703da8653eeb57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FCE1enmbJ9L3dgHkvmjXM%2FUmGt4%3D

2、互联网技术打破媒介垄断促进亚文化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信息网络逐渐成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传播的渠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使个体间的交流方式更加快捷和多元,同时也打破了原本的媒介垄断,为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43ff2080afdc45098118711ba1b3b17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uxLhks%2FzOzqZs7nUYm7Gu2da%2FdQ%3D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播方式,为具有相同爱好的亚文化群体开辟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让原本分散在各处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专属于亚文化群体的场域,例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专业网站(如B站)等,这些由亚文化群体创造的一个以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为内核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交流着各种话题,充分表达了个人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这种自由民主能发挥主体性的虚拟社区,促进亚文化传播。
c9ae9de11ad546a6b618155ffee94af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0BAiZAhJyhGzyaw2EoyMRsgwjHQ%3D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发挥主体能动性,在虚拟网络的世界中,群体间的交流是相对平等的,不会受到现实社会中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3、渴望认同与归属心理,推动亚文化的壮大
渴望认同与归属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而参与到某种亚文化群体中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二次元文化”“饭圈文化”等亚文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在这里他们能够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内人”。通过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媒介,来自全球不同地方的“同道中人”聚集在了一个社群职中,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的分享信息、交流情感,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很容易找到身份归属。
ea1d6ba142d0465fb473d4658c4fdff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fNJXEtDDMn3IEz2UmvDY8%2BF6AII%3D我国目前城市化不断推进,社会流动性也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也随之增强,特别是那些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青年,他们在大城市的无助和虚无感尤为强烈。为此,寻找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他们来说非常迫切。通过进入一个个的亚文化群体,人们可以获得一种暂时性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填补了现实生活因身份迷失带来的虚无感。
02d7408c83cb47d18b478d90101ac2b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TJ%2FzJCr8IfjAvP1o%2FEzA2FuVRPc%3D4、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增强滋养亚文化发展
我国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保守闭塞、循规蹈矩。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国际间的各项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加深。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开放,包容性越来越强,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不断涌入,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使亚文化群体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
ae4cc9a976634d0ead6670c61b15156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6dgB2wwL%2BuNaXTktnHhpsFzokbg%3D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挑战,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舆论和思想的多元,同时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也呈现出差异性,多元文化在这个时期不断交融、碰撞,萌生了众多亚文化族群,形成了当前亚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景观。

结语

a0e17fd70abb4e11b600ed39c718010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5429356&x-signature=KpiUVpRnFRnK%2BBhlvliHxkKdXBk%3D在新媒体技术与消费主义的渗透和裹挟下,各种亚文化形态“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我国现阶段文化领域的特有图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座山上的两只老虎,二者只能容下其一,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某些条件下,亚文化可以转变为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也可能变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为此,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对待,既不能一味地推崇,也不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大可将其利弊得失充分展示出来,供人们去讨论和评判。
作者|司嘉 唐国为(公众号:唐言唐语)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