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刚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现阶段仍具有“大而不强”、“量胜于质”的特点。特征。从全球视野的成熟度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不能用经济规模来定义。
从外交能力建设来看,中国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外事问题应对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外交学院夏丽萍老师曾研究发现,中国领事保护“供需矛盾”突出。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办理的领事保护案件数量与中国政府在领事保护方面的财力和人员投入不成比例,导致出现问题。办理耗时耗力,与领事保护实践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需要增加领事保护经费数额以及领事机构、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专门负责领事保护的人员数量。
南开大学董扎壮老师也表示,中国的外交投入,无论是与中国的军事投入相比,还是与美国的外交投入相比,都存在一些差距。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人员数量远少于发达国家,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少。这也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们在文本的制定和规则的指导上受到影响。没有什么优势。据2016年统计,联合国专家级人才中,美国有3000人,日本有900人,中国只有500人;秘书处近4万名工作人员中,来自中国的仅有479人,来自美国的有2550人,来自英国的有500人。 886人;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远少于美国和英国。这与我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位居世界第二的事实完全不相称。
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增加了国际组织人才交流项目和实习项目,并开展了相关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一些大学还设立了国际组织专业,高度重视该领域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总之,中国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外交能力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中国成长为成熟、成熟的发达国家尚需时日,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通过一系列行动向世界展示,我们不仅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还能带动共同发展各国的共同努力,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摘自2025年1月《高端访谈》专栏《领导文萃》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能力建设——专访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
特约记者|黄晨瑞
本文作者|王一洲
主编|一零
微信编辑器|少女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