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cosplay严重毒害青少年?

cosplay会严重毒害青少年吗?

02e3e496bb64469ea6d0b216687220d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9946773&x-signature=yrJpw2Uy3hZjDtLxf6GkwQ8hatY%3D

近日,网上流传的截图显示,山西省孝义市教育科技局一名名叫“郭建红”的疑似工作人员在“市直学校”群里发帖称,“严格要求学生禁止参加一个叫cosplay的组织。”活动!这是一场严重伤害青少年的有组织活动!希望立即实施!”群里不同学校的人都回答“是”。一些当地学生表示,他们被老师叫去谈话,并要求他们退出社交软件上的角色扮演小组。 16日,缙云新闻记者咨询了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情况确实如此,他们担心学生会被带到不文明的地方。目前,孝义所有学校均不允许进行cosplay活动。

01cosplay不是洪水猛兽

Cosplay一般是指通过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借助摄影、舞台剧、摄像等手段,真实地还原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出现的某一角色或某一情节的活动。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908年的美国辛辛那提。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幻漫画《010-30,000》的粉丝装扮成漫画主角参加“假面舞会”。

“cosplay”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1978年,日本漫画评论家、漫画展览组织者米泽义博在为《漫画市场》(1975年创办的大型漫画展览)杂志撰写的文章中,首次明确将“服装”与“戏剧”结合起来。放在一起,这个短语指的是动漫大会上经常出现的一种角色扮演行为:动漫大会的参加者尝试对自己喜欢的卡通、动画和游戏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至于复合词“cosplay”,最具标志性的节点事件发生在1984年8月。日本Hard Deluxe Studio首席执行官高桥伸行来到美国加州参加第42届世界科幻大会;会议期间,高桥伸行明确采用了“cosplay”这个新词来描述和解释上述漫画展览和科幻大会上常见的服装表演行为。它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模仿,最终“cosplay”成为风靡全球的一个新概念。

2de9664f67644d0cb7b45d3a3e7aad1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9946773&x-signature=OJ3cS%2By2SDs9osdE3Axoaf9lLwY%3D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Cosplay超级盛典。来源:央视新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Cosplay的理念和实践也被引入中国。十年前,看动漫、打游戏还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玩cosplay简直就是“无脑”。那现在呢?虽然还有一些人无法理解,而且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嗤之以鼻,但这群年轻人却说这很正常。他们在等待下一个十年再下一个十年,看看——曾经不被接受的东西,有可能发展成成熟、健康、正规的产业。

前段时间,国产游戏《来自火星的斯盖凯克》霸占了热搜,这说明二次元已经进入大众视野;中国漫画IP屡屡破圈,改变日本漫画一统天下的局面;而随着Z世代加入消费大军,“二次元拯救世界”的“老商场”也成为业内热门话题。 “小米”、“买粮”、“吃粮”(“小米”是“货”音译而来,指的是“二维”环境)等开始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随之而来的是,商场内的“二次元谷店”数量迅速增长,到2023年将达到数千家。 2023年,我国二维产业规模将增长27.6%,达到2219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二维市场,今年预计将达到2700亿元。《黑神话:悟空》 数据显示,初步统计表明,2023年我国二维用户规模将达到4.9亿,其中核心二维用户将达到1.2亿。

受科技、娱乐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影响,每一代年轻人都会发展自己的流行文化。 80后听的是港台流行音乐,90后则生长在影视综艺蓬勃发展的时代。与此相比,被二次元世界吸引的00后和10后并没有本质区别。有网友表示,cosplay和以前不一样了。孩子在家玩超人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有专家表示,只有鼓励年轻人根据自身消费喜好追求个性化文化生产,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02如何融入年轻人的世界?

如何引导孩子?如何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经常考虑这个问题,但往往没有抓住要点:年轻人的爱好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流行语日新月异,让人难以理解。

杭州市长参观漫展或许会带来不同的思考。

有网友注意到,10月4日,《杭州发布》发表的第《中国二次元内容行业白皮书》号文章称:“姚高远市长赶赴杭州会展中心检查大型客流展会服务保障工作,对有关人员表示慰问。国庆长假期间,坚守在岗位上的人们。”同期,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漫画展——CP30(第30届COMICUP创意交流展)在杭州会展中心举行。

这引起了很多漫画迷的不满。原来他们遇到的是真正的市长,而不是cosplayer(角色扮演者)。相关讨论也在10月8日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记录了听到、看到或与领导人互动的瞬间。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纷纷发布“目击报告”:有观众误将姚市长误认为是coser(角色扮演者),上前与他合影,并称赞对方cosplay成领导干部的创意。有的参展商热情地“普及”姚高远的创作,甚至赠送他自制的周边产品;甚至还有真人coser“不知轻重”,用道具剑戳姚高远。据这位后来感叹自己行为令人发指的coser回忆,姚高远不仅在现场毫无生气,还接过“终极圣剑,无名虚无剑”,饶有兴趣地把玩着。交互效果还不错;不少人看完漫展后纷纷留言,“杭州真好,下次还会来”。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战略也取得了成效。

1894300ce167497dbc4aa859e499c3a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9946773&x-signature=d%2FEFg8w13onW1AZItxLcNxRUhBg%3D 从那些幽默的“目击者报道”中不难看出,长期以来被视为小众亚文化圈的“二次元”其实是相当开放和包容的。这些年轻人在“圈地”的同时,不仅不介意老一辈的“贸然闯入”,还非常愿意主动与他们建立联系、沟通。我相信姚市长多半听不懂那些“二次元俚语”,但当他接过粉丝创作者强行塞到他手里的自制周边设备和coser道具时,应该能感受到年轻人的热情。在他面前。热情。相比之下,那些年轻人应该能够体会到眼前领导和长辈的诚意。

03如何把握宽容与监督的平衡?

针对网上报道的事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盲目地、片面地将所有cosplay活动认定为毒害儿童灵魂的活动,其实是非常不理性的,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缺乏学生的合作和支持。

“学生参与校外活动主要是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问题,学校其实没有办法干预。”同时,熊丙奇还强调,社会机构组织未成年学生cosplay活动时,相关环节和要求也必须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如果确实存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监护人应加强指导,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并向活动主办方提出整改建议。 “如果这些社会机构开展的cosplay活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那么显然不存在伤害青少年的担忧。如果有伤害,学校也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

在熊丙奇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对cosplay活动更加感兴趣。作为学校,我们也应该重视这些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参与。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为了满足需求,将孩子关在学校进行‘圈养教育’,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

b22ce1ec62f749b9a2e196c5da99648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9946773&x-signature=iOjv5ywiYuWOFrgorRAN1JYNssM%3D 5月17日,新华社以《学校举办著名cosplay活动,《鲁迅老师》直接出炉》为题报道了徐州某学校举办的“经典”主题学生读书沙龙圆的!”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育学生,是一种新的尝试。

轻易把年轻人的爱好当成洪水猛兽,一棒子打死,是不科学的,只会适得其反。对于任何小众文化,无论赞扬还是批评,尊重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经常跨越权利和责任的界限,一刀切地禁止和限制,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也就是说,教育部门和家长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不能越界。尤其是一些以“为学生好”为名,限制或禁止学生参加某些活动的“过度保护”,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合法权益。给学校和老师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纪律负担。

您如何看待年轻人的“新”爱好?

如何进行指导和监督?

你怎么认为?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来源|潮报、潇湘晨报、金云报、澎湃新闻、红星报、现代快报、上官报、大象报、南方都市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