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
英国和爱尔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给中国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信,并派使者约翰·纽伯里出使中国,将其转交给万历皇帝。
信中赞美之词很多,但核心只有一句话:我们西方国家的国王从相互贸易中获得的好处,陛下和所有臣属陛下的人都可以得到。这种好处在于出口我们拥有的丰富的东西并进口我们需要的东西。
就在今年,英国海军刚刚在爱尔兰海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成为与西班牙齐名的海上强国。
也正是在这一年,明朝陷入了财政危机。万历皇帝派宦官到各地担任监矿、监税,激起了士大夫的反抗。皇帝与既得利益者在摩擦中相互消耗,整个国家走向衰落。
在那个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万历皇帝如果收到伊丽莎白一世的这封信,对英国的崛起感兴趣,也许会关注海上贸易,加强与西方的交往,从而改变中国日渐衰落的国运。
不幸的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万历皇帝没有收到这封信。约翰·纽伯里在来中国的途中遇到了一场大风暴。这封信和那艘使节船被埋在了大西洋的海底。
中英首次官方沟通至此结束。
在此后的三百年间,英国开始不断向海外拓展势力范围,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将殖民地扩展到世界各地,取得了世界霸权,日益富强。
中国经历了甲申事件之后,开始彻底沉沦。
历史潮流是浩浩荡荡的。或许从英国沉船的那一刻起,没有人能够阻止英国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
1 伊丽莎白一世,英国的崛起
英国是如何崛起的?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几乎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一位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一世。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时,英国距离未来的“日不落帝国”还很遥远。相反,它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人口只有400万,国家年收入只有20万英镑,但光是债务就有30万英镑。在内部,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苏格兰爆发起义,英国濒临分裂。对外,刚刚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国力严重受损,该国仍处于与西班牙的战争边缘。
正如当时的枢密院大臣所说:
女王财政拮据,国家财力枯竭……军队缺乏优秀官兵;国内法律法规薄弱,物价高,商品滞销;法国国王一脚踏在加来,一脚踏在苏格兰,横跨我们的王国;我们在国外有不共戴天的敌人,但没有强大而忠诚的盟友。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伊丽莎白一世一生都在为如何让英国强大而努力。
第一步是重商主义。
伊丽莎白明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不可能像几千年来仅仅依靠农业那样在大陆上像西班牙和法国那样发展得那么快。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走工商业道路。
对此,伊丽莎白首先重申了《至尊法案》,宣称英国国王是“英国国教唯一的最高元首”,干脆转向新教,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
这样,国王的权力不再受到罗马教廷的限制,不仅切断了外国势力利用宗教干涉英国内政的渠道,也使伊丽莎白一世能够不受干涉地执行自己的政策。
比如说,如果命令国家纺织工业和新兴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工人还不够吗?然后颁布《救济法》。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国家将停止救助,他们必须到企业通过工作换取生活所需的金钱和物资。
政府投入还不够吗?然后垄断!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授予了55项垄断专利,包括矿山、煤炭、玻璃、盐、铁、肥皂、羊毛、盐、纸、铁、硫磺等。即使你拉便便时用纸擦屁股厕所,你要交垄断税!
依靠这些垄断专利,伊丽莎白一世获得了巨额资金,得以投资于工商业,实现了英国工商业的突破。英国可以生产从锡、铁、玻璃、亚麻布、花边、肥皂到盐和黄油的一切产品。而不是依赖进口。
伊丽莎白还建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振兴了整个英国的金融环境,使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步是鼓励海外贸易和海外掠夺。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中心开始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凭借先发优势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它不允许其他欧洲国家在其领土上开展业务。如果被发现,他们将被当作“海盗”绞死。
英国同样位于大西洋沿岸,作为岛国,自然适合发展海上贸易。然而西班牙的垄断使得英国人很难快速发展。
作为回应,伊丽莎白一世在收买海盗的同时建立了海军,并向海盗颁发了许多私掠许可证。说白了,这是官方为海盗抢劫西班牙商船的背书。
在官方支持下,大批海盗开始袭击以英国为基地的西班牙商船。例如,著名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仅在1579年就抢劫了一艘西班牙商船,并将财宝转移了整整六天。这次投票抢走了美国银矿年产量的四分之一,价值150万英镑,而作为幕后支持者的伊丽莎白一世获得了16.3万英镑,接近整个英国政府的年收入。
为了表彰德雷克的“功绩”,伊丽莎白亲自登上了海盗船,并授予海盗德雷克领主的称号。
这种有钱有名的“好事”极大地刺激了英国人成为海盗的热情,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出海成为海盗。
整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海盗给英国带来了价值高达1200万英镑的赃物,为英国的原始积累带来了巨额资金。此外,海盗们在与西班牙海军打交道的过程中,还积累了大量的实战资产。经验。
1588年英西战争中,英国海盗船利用船只体积小、灵活的特点,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无奈,只能仓皇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它遭遇了飓风,导致大部分舰队损失,使英国海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艇之一。能够与海上强国西班牙并驾齐驱的海军强国。
强大的海军力量保证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伊丽莎白成立西班牙公司、黎凡特公司、威尼斯公司、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开辟与非洲、地中海和东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英国政府也是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并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益。
第三步,利用未婚身份取得外交突破。
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因此她在英国被称为“处女女王”。
但这并不妨碍伊丽莎白一世利用未婚身份为英国谋取利益。
比如伊丽莎白一世一登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就前来求婚。当时英法之间的矛盾比英西班牙之间的矛盾还要大。英国和法国正在就直布罗陀海峡地区的归属问题进行激烈谈判,因此伊丽莎白一世热情回应西班牙,开始了漫长的联姻。四个月的提案谈判。
英国通过与西班牙的联姻谈判对法国施加了巨大压力。英法签署《卡托—康布雷锡合约》协议后,西班牙的使用价值下降,伊丽莎白向西班牙国王发出了一张好人卡: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她遗憾地无法同意。求婚,但我们仍然可以做朋友。虽然无法实现婚姻,但婚姻的好处还是可以从“友情”中获得的。
腓力二世确实上当了,并与伊丽莎白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友谊”。直到伊丽莎白的海盗船频频袭击西班牙商船,他才意识到这一点。
后来,伊丽莎白又做了同样的事情。为了对抗西班牙,她表达了嫁给法国王室的意愿,并同意与查理九世的弟弟、王储安茹公爵展开联姻谈判。
趁着联姻的气氛,英法两国签署了共同防御联盟《布鲁瓦条约》,并决定对抗西班牙。
然而,经过三个月的谈判,他们仍然无法在宗教信仰、财产分配、王位继承等问题上达成一致。安茹公爵最终放弃了这一提议。紧接着,法国阿朗松公爵小弗朗索瓦成为伊丽莎白一世的追求者。
伊丽莎白竭尽全力对付小弗朗索瓦,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因为小弗朗索瓦是法国处理荷兰事务的全权代表。荷兰和英国也信仰新教。伊丽莎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说服小弗朗索瓦支持荷兰革命,伊丽莎白不惜重金,花了13天的时间试图会见小弗朗索瓦。
伊丽莎白这次可能真的动了感情,但由于弗朗索瓦少信天主教,联姻计划在枢密院会议上以7,333,605票被否决。
尽管如此,伊丽莎白仍然对可怜的小弗朗索瓦念念不忘,并说服小弗朗索瓦将法国拖入与西班牙的战争,这场战争消耗了他们两人的生命。英国借此机会退出该事件,为英国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最终,小弗朗索瓦被绞死了12年,没有等到伊丽莎白。然而,他在年仅29岁时就去世了。此时伊丽莎白已经51岁了,已经无力承担“婚姻外交”。
小弗朗索瓦死后,伊丽莎白不再伪装,向国家坦白了自己的独身生活:“我只能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
但由于伊丽莎白一世未婚无子,在她去世前,继承人就成了英国的大问题。伊丽莎白做出了一个影响英国未来的决定,将王位传给了她的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
要知道,在此之前,英国王室和苏格兰王室一直是两个独立的团队。现在一位国王同时兼任两个王室,自然会促进英国的统一,结束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长期战争,形成“共主制”。 “联邦”结构,称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全球霸权。
就这样,通过45年的统治,伊丽莎白一手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一世也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 伊丽莎白二世,大英帝国最后一位造纸师
1926 年4 月,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出生。当时,英国刚刚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巴黎和会上从美国手中抢走了最大的胜利果实。在黄金时代。
只是,这是最后的黄金时代。
我们都知道,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崛起,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反应慢了很多,开始逐渐被美国、德国等国家超越。 1880年代,英国世界工业生产第一的地位被美国取代。 20世纪初,英国被德国超越,排名第三。
当英国的产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不再得到保障,那么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自然就难以为继。
到1952年伊丽莎白登基成为英国第二任女王伊丽莎白时,英国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对英国最大的打击是殖民体系的崩溃。
曾几何时,英国殖民地的面积被夸大了。到底有多夸张呢?
鼎盛时期,英国统治的面积约为3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英国面积的140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没有被英国侵略过的只有22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大陆没有英国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英国人利用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并入了英国。在全球体系内。
即使在今天,英国的这一制度仍然有不少残余。例如,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股票、债券等现代金融规则大多是由英国人制定的。就连空间、速度、里程、重量等很多计量单位都来自英国。
然而,随着英国国际影响力的下降,这些前殖民地自然会产生离心倾向。最终,英国不得不向殖民地妥协。 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做了利益交换:
英国承认一些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而这些独立的殖民地也必须以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成为英联邦成员。
按照英国的计划,即使这些殖民地独立,仍将保持以伦敦为中心的经济贸易联系。英国还可以利用英联邦的机制对英联邦国家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殖民。
照这样下去本来没有问题,但二战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英国虽然是二战的胜利者,但其国力却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相反,它的昔日小弟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在该领域完全取代了英国的霸权,苏联已经也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响。
决定战后秩序的雅尔塔体系也是以美苏为首的两极结构,英国早已退居二线。
连丘吉尔自己都说,美国是野牛,苏联是巨熊,英国是夹在中间的可怜的小驴。
这时,这些殖民地国家看到英国在战争中打得如此艰难,在与德军作战时软弱无能,在与日军作战时崩溃了。这样的国家怎么还有资格成为自己的主权国家呢?
就算要抱大腿,自然也要抱老大老二,何必抱老三呢?而且,老三不但不能提供什么实际好处,反而会受到干涉内政。
于是,民族解放浪潮纷纷展开。孟加拉国、缅甸、埃及、马耳他、博茨瓦纳、汤加等国相继宣布独立。就连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也已经独立了。
因此,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时,正值英国殖民体系崩溃时期。作为一个不再拥有实权的国王,伊丽莎白二世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做好纸框匠,用王室仅存的威望激励前殖民地,给英国留点面子。独立可以,但不要离开英联邦。
例如,1961年,前英国殖民地加纳试图脱离英联邦,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英国首相的各种劝说没有效果。最终,他不得不邀请伊丽莎白访问加纳,并说服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前来。国内的一群加纳国家领导人阻止加纳离开英联邦。
1964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也说过:“这就是女王的全部魅力。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可能早就离开了。”
伊丽莎白二世确实做得很好。几十年来,伊丽莎白总共不间断出访325次,说服54个主权国家留在英联邦,其中15个国家将伊丽莎白视为国家元首。
尽管很多国家都考虑过脱离英联邦,但由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个人魅力,采取实质性举措的并不多。
然而,如今伊丽莎白二世已经去世,最后的情感纽带也荡然无存。新国王查尔斯没有威望,却有不断的黑料。想要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政治势力显然是困难的。
因此,近来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独立势力不断壮大。连澳大利亚总督都直言,只要女王去世,澳大利亚就会脱离英联邦。
伊丽莎白二世这个老太太,凭借个人的政治技巧和魅力,维持了英联邦制度几十年,已经是一个奇迹了。然而,在历史的大趋势面前,她的努力最终只是殖民帝国的最后一丝痕迹。只不过是于慧而已。她死后,只会有一个结果:政府垮台。
因此,英联邦这个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怪物,是时候结束了。
3 国家命运的循环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国事访问。
她的身上,带着伊丽莎白一世写给万历皇帝的信。 1978年这封信被打捞出来后,又回到了英国王室手中。后来被用作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的国礼。历经400年的沧桑,终于抵达最初的目的地——中国。
英国虽然几年前赢得了马岛战争,但在1984年的中英谈判中却不得不交出香港。自此,大英帝国的衰落已不可逆转。
而中国则刚刚结束动乱,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道路。
历史就像一个轮回。当这封信写下时,英国正在崛起,中国正在衰落。当这封信到达时,英国正在衰落,中国正在崛起。
英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殖民主义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也奠定了英国衰落的根源。当殖民主义和传统工业模式变得难以为继时,英国必然走向衰落。
除了赶上工业革命的红利之外,英国的繁荣,无论是对殖民地还是对内,都与王室、贵族、资本家无底线的利润攫取有关。
在外部,吸血的殖民主义不得人心。
我们都知道,英国和沙俄是16世纪至19世纪征服领土最多的两个国家,但他们的征服方式却截然不同。
俄罗斯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同化它。然而,英国人似乎更关心商业利益,将殖民地视为单一的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将其转变为大英帝国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
整个殖民时代,英国就像一颗心。各种珠宝、奢侈品、木材、象牙、橡胶、石油等从殖民地运往英国本土,为英国贵族精英提供了奢华的生活,也为当地工厂提供了廉价、优质的生产原材料。
英国将这些原材料生产成工业品,然后卖回殖民地,用剪刀收获了巨额财富。鼎盛时期,英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0%。
正如英国首相帕默斯顿所说:“北美平原和俄罗斯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放牧我们的羊,阿根廷饲养我们的牛,秘鲁送我们我们给我们带来白银,南非给我们带来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种植我们的茶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从美国南部扩展到地球上所有温暖的地区。”
这从女王加冕时的着装就可以看出。女王皇冠上的钻石是来自印度的800克拉钻石“Korea Noor”。王冠周围的钻石来自埃及。项链上的钻石来自肯尼亚。手镯来自斐济。权杖上的宝石来自南非,手中的“King Orb”中的黄金来自澳大利亚天然金……
总之,每个殖民地都要把最珍贵的东西奉献给女王,让女王能够光芒四射,照耀所有殖民地。
然而,这种以英国为中心的殖民地经济模式,使得英国并不把殖民地当作自己的领土,也不把殖民地人民当作人来对待。懒得关心殖民地的内政和建设,也不关心殖民地的民生。苦难是无比的冷漠。
例如,19世纪,英国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强迫孟加拉国农民改种罂粟、靛蓝等经济作物,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
这种变化在天气好的时候问题不大,但一旦发生干旱或洪水,就会引发饥荒,导致数千人饿死。面对如此悲惨的局面,英国为了利益,依然禁止粮食跨区域运输,也不对粮价进行限制!东印度公司对饥荒也无动于衷,反而利用天价粮价牟取暴利。
结果孟加拉大饥荒期间,至少有1000万人死亡,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比纳粹屠杀犹太人还要多几百万……
殖民地的苦难远不止于此。英国殖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是英国。英国发生经济危机时,凭借强大的积累尚能生存,但殖民地呢?
1929年大萧条时期,英国企业削减产能,殖民地的原材料卖不出去,也就拿不出钱购买必要的消费品。直到那时,殖民地才明白他们的经济结构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无法自给自足。更不用说国家的发展了。
当殖民地弄清楚这一点时,它们具有离心倾向就不足为奇了。
在国内,资本家的丑恶压迫模式受到人民的唾弃。
即使对于英国民众来说,资本家的剥削也不吝啬。那时还没有8小时工作制,也没有劳动保护的概念。 19世纪末,英国人平均每周工作68小时,比996福利报告还要长。长时间的工作让照顾孩子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贫民窟的母亲只能给孩子喂鸦片酊,让他们保持安静……
产业工人和佃农的生活也很困难。 1914年,伦敦东区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30岁。幸存下来的人,大多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牙齿全部掉光,然后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劳累而死。
即使是孩子也无法逃脱压迫。许多贫困儿童在六七岁时就被卖给烟囱清扫公司。在那个工业革命刚刚完成的时代,到处都是又高又细的烟囱,腰上只能挂着绳子。钻进去打扫卫生,由于孩子个头小,直接在英国形成了“烟囱男孩”的职业。
这些孩子被擦伤、烧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被活活烤在烟囱里,因为主人为了让他们尽快完成工作,就在烟囱正下方生火。
这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对于那些银行家、实业家、殖民地总督、帝国政府高官来说,这确实是最好的黄金时代。他们住在城堡里,孩子上牛津大学,住在同一个家庭。女儿出嫁后,除了参加舞蹈等社交活动外,还参加狩猎、射击、钓鱼等高端活动。在他们的身后,往往还站着数倍于他们的随从。事实上,当时仅伦敦就有数十万人。仆人为贵族家庭服务。
那么,这个英国黄金时代与普通英国民众和殖民地人民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能从英国的实力中得到什么?我们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哪些红利?
因此,这种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在工业革命原始积累时期可能是有效的。但二战后,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民主民权运动,英国的这种发展模式显然已被取代。人们对此嗤之以鼻,英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战后的几十年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科技的图腾逐渐从汹涌的钢水、轰鸣的万吨液压机,变成了指甲盖大小的集成电路。
日本和韩国开始依靠电子工业崛起。电子消费品风靡全球,成为新一代制造业的明珠。然而,曾经占据世界工业顶峰的英国,距离世界科技巅峰却越来越远。
不仅电气、内燃机、化工等工业落后于废墟上重建的德国,集成电路技术的爆发也因为英国的短视和保守而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英国工业化与对外贸易、航运、投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机制被彻底逆转。
此时的英国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的殖民地可以吸血,国家也无法像中国、美国那样提供有效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此外,英国保守、路径依赖,缺乏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于是,英国精英只能与金融资本集团融合,通过金融手段开始投机牟利。至于英国制造业,则不可避免地出现空心化。
英国正在衰落,而东方列强正在崛起。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访华时,正值一个古老国家摆脱落后、走向繁荣的时代。整个国家正在经历沧桑巨变,中国人民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资本和技术开始涌入中国,不可逆转地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
1978年至2000年,中国从一个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孤立国家转变为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的经济强国。
中国也在工业化道路上快速前进。它依靠强大的制造业、统一的大市场、大量受教育的劳动人口、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奋斗的民族精神。这些因素共同创造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体系,使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更重要的是,中国更加注重平衡发展。
对内,从改革开放那一刻起,我们就注重先富后富。这种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可以快速引导产能布局,打造区域基础设施优势,降低区域各方面的生产成本。
例如,在东南部地区,建设了生产终端消费品的工业带和商业带。他们拥有商品的定价权,获取最高的利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中西部地区负责提供能源、化工、矿产、人力资源等,然后东南地区用货币手段回报中西部地区的贡献。这就是转移支付。
2019年,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六省三市的贡献(当然,六省三市的财政盈余也要看全国市场),其余省市均需要东部省份的净补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东部地区也将不断向西部地区投入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理念,帮助西部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不仅如此,中西部地区人民也享受着整个国家发展的红利。近10年来,国家大力布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加快。即使是西部的一个村庄,也只有一百多人,国家还要通路、通电、通网络,更何况那些光是为了大山深处的人们就耗资数十亿的铁路和桥梁。最深情的温度。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均衡发展模式与只懂得压榨的英国模式完全不同。因此,中国人民的时代红利感受比大英帝国鼎盛时期要大得多。
对外,中国并不像英国那样只会吸血。相反,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正在不懈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一方面是因为道路、运河、港口、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影响着市场规模和商业发展,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分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而不是因为国家落后而跟不上时代,是各国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必须判断英国发展道路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先进性。
或许正因为如此,英国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崛起也是历史的必然。
1.《前景黯淡:英国这根搅屎棍干的那些破事》
用户评论
千城暮雪
哇,猫哥的文章太有深度了!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二世,国家命运果然是轮回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我之前一直以为历史只是故事,看了这篇才明白,原来命运真的有轮回。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〆mè村姑
猫哥,你这篇文章让我对英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太感谢你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繁华若梦
猫哥,你分析得真好,感觉伊丽莎白二世的时代跟一世真是有太多相似之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羁绊你
这轮回感太强烈了,我甚至觉得现在的世界也在经历这样的轮回。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裸睡の鱼
猫哥,你这文章写得太棒了,让我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猫哥,你的文章让我对伊丽莎白二世有了更深的理解,谢谢分享!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志平
看完了猫哥的文章,我才发现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解读,太有意思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秘密
伊丽莎白二世的时代,真的是从一世的辉煌走向了新的辉煌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要变勇敢℅℅
猫哥,你的文章让我对英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视角,太感谢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硬
这个轮回让我深思,是不是每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的历程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杰克
猫哥,你的文章让我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了解更多。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英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感觉猫哥的分析很有道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糖果控
猫哥,你的文章让我对伊丽莎白二世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她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万象皆为过客
这轮回的感觉太强烈了,猫哥,你有没有想过轮回背后的原因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爱剩女
猫哥,你的文章让我对英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太有意思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年何念
这个轮回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也许也在经历着类似的轮回。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蔷薇
猫哥,你的文章让我对伊丽莎白二世有了更深的敬意,谢谢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这轮回的感觉太深刻了,猫哥,你的文章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